您当前的位置:黄页首页 » 旅游出行 » 民间八景
  • 民间八景

  • 联系人:
  • 电 话:
  • 手 机:
  • 传 真:
  • E-mail:
  • 微信号:
  • 地 址:
  • 网 址: 暂无网址
  • 标 签:
  • 服 务: 信息已认证   信息有效期:2024年6月29日
  • QQ留言:
  • 关注度:黄页信息已有965人关注 查看访问详情
目前为普通黄页用户,点击升级成为高级黄页用户享有更多功能

详细介绍

过去蒙城有“七仙八景”之说。    所谓“八景”,据明清时期《蒙城县志》记载:名为“山桑八景”,因为山桑县从汉代建县至唐代,断断续续历经900多年的历史。“山桑八景”是:涡阳晚渡、慈氏晓钟、西桥夜月、漆园春雨、狼峰霁雪、庄台梦蝶、圣井甘泉、冷涧垂虹。民国时期,人们把“山桑八景”改称为“漆园八景”或“蒙城八景”,其内容也有所变更,如“涡阳晚渡”改为“涡河(水)晚渡”;“西桥夜月”改为“嵇山夜月”等。但不过蒙城民间流传的八景却另有说法,即“一百半间庙”、“三山夹一井”、“一巷无人住”、“三步两孔桥”、“一街两个名”、“无木城楼”、“水门无水”、“天梯无人上”。    一、一百半间庙    此景位于蒙城北大街南头,与北关顺河街和三义街交会处的东北角。原有半间小店辅,屋门朝南,靠西边屋角处有一石牌,碑右边墙上有一座小土地庙,实际是一个石碑旁边的小庙,群众误传为“一百(碑)担半间庙”。    二、三山夹一井   此景位于县城西北角的刘海庙,刘海井。此井西靠刘海庙东山墙,南靠庙的东厢房北屋山。后有人在井北边盖一小间茅草房,西向东,井北边又靠屋南山,形成三个屋山夹一井。只有东面人可出入提水,后群众误为三个小山中间夹一个水井,可想此景之奇巧。   三、一巷而无往   此景位于魁星楼向北通往嵇山坑的小巷,名曰“青龙巷”。此巷东靠城隍庙的西看楼和西偏殿,西靠圣人殿文昌阁的东墙,西边无空盖民房,只是一个无人居住的空巷,白天可通行,夜晚胆小之人不敢行走,迷信人说有“贴皮墙子”(死人变的活鬼)。    四、三步两孔桥    此景又为“三步两桥”,它位于考棚街(解放街)西头,文王庙东边。此处东南有一水坑,如在此修一小桥,可使水向西北流入内城河,也便于行人来往,因此,就在此修一座小桥,桥为三步长(约3米)的两孔桥,群众誉为“三步两桥”。    五、一街两个名    此景位于南门里向西的一条街,当时西头的居民称它为长安街,因为西南城墙角建一长安庙。东头庙南有魏姓修的一水井,东头百姓叫它魏井街。多年来,两头市民互争街名,形成一条街有两个名,民国时期正式命为“长安街”,有的人还称魏井街,此街西段在今蒙城一中院内。    六、无木的城楼    此景系小北门(漆园街北头)的城楼。据清顺治《蒙城县志》载:“县城明初原筑土城,周九里三十步,城门三:曰西门、南门、北门。其东侧涡水环绕,且非四达之衢,故未立门。…………正德六年,知县叶宽惩流贼之变,易以砖城,仍三门:西曰中都西镇,南曰承薰,北曰拱辰。嘉靖年间,知县刘继先以儒学在东,命开东门,名曰文明,又开水门一座。”蒙城此后则为“四关五门”,五门皆有城楼,而唯小北门城楼建筑独特,全是砖石、灰泥结构,没有一点木料,故群众称为“无木的城楼”,抗日战争时期此楼被毁坏。   七、水门无水   过去一般城市,凡是有水门的都有河水穿过,如南京的水西门,是由秦准河水穿过而命名。而蒙城开的水门叫“水门街”(今漆园街)。因为久居县城的“八大家”和老户人家,嫌城内井水苦咸,多吃涡河之水,于是县城有不少贫苦人家,就以挑卖水为生。在未开水门之前,到涡河挑水的人全走北大街,特别是白天开市,行人十分拥挤,行走不便;开了水门之后,挑卖水的人全走水门进去,把涡河上游的甜水送到城内各户,形成习俗。    八、天梯无人上   此景又叫“四十五里上天梯”。从南门口向南有一条直通凤台县的官道,这条大道笔直,从南门口经骆驼铺(今乐土镇),过王店子,往南到芡河岸的陈仙桥,共四十五华里,这就是民间传说的“四十五里上天梯”,也是五代宋初陈抟老祖修道成仙之地。后来,有民间传说,如夜间一个人独行,顺着天梯直走到陈仙桥头的一棵大柳树下,途中未遇见人或禽畜,再上大树,就可上天成神了。   以上“蒙城民间八景”随着岁月的流逝,城镇的改造,房屋的拆迁,有的已不复存在,有的遗址尚在,但面目全非,今记之,目的是存史,帮助今人和后人品味往日的岁月,说明蒙城悠久的历史和文明。

地图查询

暂未设置地图信息
立即注册加入黄页

旅游出行 推荐